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巨輪破浪遠航。肩負著“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推動“科技與經濟結合”歷史使命的國家高新區,始終與改革開放的足音同頻共振,實現了從試驗田到創新創業熱土的華麗蛻變。
30年來,洛陽高新區誕生出諸多“第一”:第一個玻璃鋼化設備進軍海外的破冰者、第一家科技股份制上市企業、第一家依托民營企業組建的國家級獸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0年櫛風沐雨砥礪奮進,30年科技創新矢志不渝,這片古老的土地不斷抒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傳奇。
洛陽高新區火炬大廈
心無旁騖育創新
進入9月份,洛陽高新區科技創新部高新技術企業科的工作人員正忙著進行今年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企業調研、資料指導、評審組織,第一批87家企業完成認定后,又馬不停蹄地開始第二批高新技術企業資料的征集……與他們工作類似的平臺建設科,也在洛陽市級研發平臺評審結束后,轉入河南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評審準備。
這就是洛陽高新區科技管理工作者的日常工作。然而正是這些平凡而瑣碎的工作,播撒了創新的種子,培植了企業的創新精神,孕育了企業的創新基因。
人才引進也是科技管理部門一項重要工作。談起人才引進,清華學子“孔雀洛陽飛”的故事就是洛陽高新區招才引智的一個生動縮影。
2016年,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在洛陽高新區設立先進制造產業研發基地,該研究院執行主任馬明星曾是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黨委副書記,為實現學以致用的夢想,他只身來到洛陽,并積極引導清華校友加盟創業。清洛基地建成后,在人才“磁石”吸引下,清華碩博紛至沓來。
目前,清洛基地人才集聚效應已初步顯現:70名員工中,全職在基地工作的清華校友已達15人,985、211高校畢業生及“海歸”人才占比將近70%。
上海交大洛陽特種材料研究院的引進是洛陽高新區招才引智的又一個成功范例。
2015年,上海交大洛陽特種材料研究院落戶洛陽時,只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江、董杰教授等3人,之后依托上海交大研發的高性能輕質材料和人才優勢,截至2021年底,該研究院已引進和培養高技術人才100余人,組建鎂、鋁、鈦等創新研發平臺7個,在洛陽建立了面積達106畝的中試產業園,形成了從特種材料、鑄造、塑性變形、機械加工到表面處理及分析檢測的全工藝鏈條,開展航空航天高強耐熱鎂稀土合金、新型鈦合金部件等創新研發項目30余項,成為洛陽及周邊地區企業新材料技術支持及培訓的“策源地”。
進入新時代,洛陽高新區推進“人才興區”戰略,緊緊抓住人才引育這個“牛鼻子”,切實把握人才第一資源,構建多元化的人才投入體系,扎實打好人才引進、培養、服務“組合拳”,營造更有利于企業和人才成長的環境,厚植企業和人才成長的土壤,打造區域性人才集聚高地,為園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
據統計,僅“十三五”期間,洛陽高新區就集聚“中原學者”“洛河英才”等各類創新創業人才近11萬人,其中博士256人、碩士4115人,中高級技術職稱人員19650人,擁有國家人才計劃入選專家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人。
通過科技研發平臺的搭建,匯聚了多領域的高層次人才開展創新創業,發揮不同平臺的優勢,逐步建成了智能裝備制造、工業機器人、生物醫藥等行業特色鮮明的園區,形成園區平臺作為引才基地,人才落地反哺園區科技創新的良好生態。
雙瑞特裝橋梁支座應用于國外重點工程
創新生態潤產業
建區以來,洛陽高新區對于創新的追求從來沒有止步。
從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創新平臺的培育等多個方面入手,洛陽高新區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幫助企業申報各類研發平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型研發機構和重點實驗室,將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重要支撐,真正“把創新落到產業上,把產業落到風口上”,深入實施“雙倍增”行動,落實完善創新創業政策體系,兌現科技企業平臺建設、人才引進等各項獎勵,形成了一整套創新生態體系。
近年來,洛陽高新區牢牢把握“高”“新”的發展定位,厚植優渥的雙創土壤,不斷集聚創新要素,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打造了周山雙創智慧島、洛陽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園、中電光谷(洛陽)數字經濟產業園、洛陽中科科技園等多元化的創新創業載體,不斷完善“創業苗圃—創業孵化器—創業加速器”全鏈條培育體系,為創業者提供切實有效的創新創業服務,助力科創企業從“生根發芽”逐漸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2022年,洛陽高新區擁有國家級備案眾創空間5家、河南省級眾創空間3家;各類孵化載體36個,其中國家級孵化載體14個,河南省級孵化載體13個,孵化面積近100萬平方米。
進入新時代,洛陽高新區堅持將創新驅動作為加快產業轉型發展的抓手,穩步強鏈補鏈,彌補產業短板,厚植發展優勢,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不斷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發展。
在發展過程中,洛陽高新區聚焦智能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材料、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圍繞上下游產業,努力填補產業鏈上的斷層和空白,著力強龍頭、延鏈條、聚集群、創品牌,推動主導產業鏈向兩頭延伸,向高端發展。
在智能裝備制造產業方面,形成了以中色科技、中汽昌興等為代表的成套裝備設計與生產企業。
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集聚了中航光電、麥斯克電子、凱邁電子等一批龍頭企業,涌現出豐聯科光電、高科鎢鉬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業。
在新能源材料產業方面,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整車、新能源鋰電裝備、動力電池、動力電池組裝、動力總成等,擁有雙瑞精鑄鈦業、雙洎能源、科品實業、鑫光鋰電等重點企業。
在生物醫藥產業方面,形成了以普萊柯生物、普泰生物、賽威生物等為代表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擁有國家級獸用藥品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帶動了整個行業及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洛陽高新區科技創新部部長常鳴表示,以科技創新為統領,引導主導產業在空間上集聚、在技術上互補、在產品上銜接,完善產業鏈,實現集群發展,是洛陽高新區30年發展的成功之道。
洛陽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園帶動了開遠精機、艾羅德智控、尚奇科技等一批工業機器人及配套零部件上下游產業發展;雙瑞精鑄鈦業、洛單集團、鴻泰半導體等龍頭企業推動了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優化布局的北航科技園、中科科技園等重點園區,引進培育了鴻業科技、中科基因、眾智軟件等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初步形成了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互促互補的現代產業體系,一幅新型工業化的壯麗藍圖在河洛大地上徐徐鋪開。
蓬勃發展的洛陽高新區
“洛陽智造”譽全球
高新區既要“高”又要“新”,“高”是高水平,“新”是新技術。
“向高而攀,向新而行”是洛陽高新區30年發展始終高高擎起的一面旗幟。
隨著30年創新成果的不斷累積,洛陽高新區成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裝備制造產業示范基地、新材料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基地……先后獲得28項國家級創新榮譽。
一個個國家級創新平臺搭建起通往尖端技術的云梯,成為洛陽高新區科技企業的助推器,催生了一個又一個內生性增長強勁的草根企業。
洛陽北方玻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洛陽高新區土生土長的本土企業??恐灾鲃撔?,在短短十幾年間,該企業從默默無聞發展到世界上最大的玻璃深加工設備制造商,相關產品的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40%,創造了洛陽裝備產業發展的奇跡。
從事獸用疫苗與獸藥新制劑研究的洛陽普萊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先后研制出中國首創雞新支流三聯滅活疫苗、國家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滅活疫苗、豬圓環病毒疫苗,成為中國動物保健品行業龍頭企業。
洛陽威爾若普檢測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弱磁檢測儀,只需從鋼絲繩上輕輕滑過,各項損傷數據就一目了然,實現了世界上該領域技術研究100多年來的重大突破,其技術水平目前居世界第一位,該企業已成為世界鋼絲繩檢測標準的制定者。
2022年10月,洛陽氫能汽車產業園第一臺氫燃料電池物流車成功下線,宣告洛陽汽車產業正式迎來“氫時代”。洛陽高新區新能源產業由此站上“風口”。
洛陽市副市長、洛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牛剛表示,30年來,一批批創新型企業不斷提升創新能力,長成了一片產業“森林”,挺起了科技創新的脊梁,支撐起了“洛陽制造”的藍天。正是憑著這樣一批“洛陽制造”,不斷推動著經濟發展轉型升級,使“洛陽制造”真正邁向“洛陽智造”。
這些高新技術企業立足各自領域,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爆發出了強勁的科技創新能力,為我國的科技事業匯聚了磅礴力量。
——洛陽雙瑞特種裝備有限公司的核心產品減隔震支座,成功應用于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項目,1.1億元的合同額也創下雙瑞特裝橋梁支座產品海外訂單最高紀錄;
——中船重工七二五所出產的鈦合金載人艙球殼,成就了世界首臺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榮光;
——軸研科技研發生產的精密軸承,助力“神舟”飛船和“嫦娥”月球探測器遨游太空;
——德平科技出產的管道焊接機器人、服務石油天然氣管道,挺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當前,洛陽高新區與自主創新示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綜試區國家戰略疊加實施,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發展,再次注入了強大動能。
邁步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未來,洛陽高新區將凝神聚力,持續發揮“五區聯動”政策優勢,激發放大創新活力,著力打造功能疊加、動能強勁、活力迸發、特色彰顯的開放創新高地,向著“風口產業主戰場,改革開放新高地,經濟發展增長極”的目標闊步前行,用創新發展的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